top of page

【外師全美語室內課】出趣玩黏土課日記 x 在一團軟軟的黏土裡,看見孩子真正的力量

ree

如果要選一堂最能看見孩子專注模樣的課,我想一定是黏土課。每次開始上課前,孩子們靠在桌邊、踮著腳、眼睛發亮——就像在等待一個小小的奇蹟。

桌上那一團團安靜、柔軟、沒形狀的黏土,總能在孩子的手裡,變成某種他們世界裡「很重要的什麼」。

而故事,就從孩子按下黏土的那一刻悄悄開始。


ree

小小的手,捏出了第一口呼吸


那天有個新來的小朋友,他坐在最邊邊,看著自己的那團黏土,好像不知道要怎麼開始。

外師走到他旁邊,問他:“What do you want to make?”

他搖搖頭。是那種「我什麼都做不好」的搖頭。

外師沒有急著教,而是很輕地拿起那團黏土,放到他手心裡:“Try pressing it. Like this.”

孩子試著按下去,第一次有點不確定。第二次,他按得比較用力。第三次,他開始笑了。

黏土發出那種輕輕的「噗」聲,他大叫:「老師!它會呼吸!」

大家跟著笑起來。

那一刻,沒有任何作品比孩子重新相信自己的手更重要。


ree

一個軟軟的材料,也能讓孩子變勇敢


黏土是一種很誠實的材料,捏錯了,就重新捏;掉了,就再黏起來;塌了,也可以再補一次。

孩子在黏土課裡,學的不是技巧,而是「承認自己弄錯也沒關係」。

有個女孩做了一隻恐龍,一開始很有架勢,但做到一半,她突然沮喪地說:

「為什麼它一直倒下去啦……」

她眼眶開始紅了。外師看著她的作品,說:

“Maybe your dinosaur needs stronger legs.Let’s try making them thicker.”


ree

女孩吸了一下鼻子,重新搓了兩條更粗的腿。結果恐龍站起來的瞬間,她整張臉亮起來。

「欸!它站好了耶!」

那一刻,比她做出什麼恐龍都重要。

她學會了,是可以「重新試、重新做、重新站起來」的。


ree

黏土課最美的畫面,不在作品,而在表情


黏土課是少數會讓教室瞬間變成「異想世界」的課。

孩子們伸著舌頭、皺眉、抿嘴、瞇眼,每一個表情都像在告訴你:

「我好想把它做好。」

外師走過大家身邊,輕輕問:“What’s this part?”“It’s the tail!”“How about this one?”“My monster’s eye!”

孩子不是背英文,而是在為自己的作品找語言。

那種從內在冒出來的英文,比任何學習單都珍貴。


ree

一起創作的過程,比完成作品更讓人動容

有一次,我們帶著孩子們做「自己的小小動物園」。

每個人一起做雪人…之後全部放在桌子中間。

孩子們圍著那一圈動物園,眼睛裡裝滿驕傲。

有人說:「我的獅子要站在這裡。」有人說:「我幫你的海龜做一個家。」

外師說:“Let’s make a sign for the zoo!”孩子們立刻接著說:“Welcome!”“Animals here!”“This way!”

英文在那一刻變成一種「一起完成某件事情」的力量。

而那個動物園,不完美、比例不對、形狀有點歪,但卻是我們看過最可愛、最真心的作品。


ree

孩子最大的成就感,是家長看見他努力的那一秒


黏土課最動人的場景,總是在課後。

孩子小心翼翼捧著作品,像捧著什麼很珍貴的寶物。只要爸媽一走近,他們立刻把作品往前推:「媽媽你看!我做的!」「爸爸你猜這是什麼?」「這個是給你放在辦公桌上的!」

那種驕傲,是任何貼紙或分數都換不到的。

而家長看孩子那一眼的表情,總是柔軟而真誠。

其實孩子要的不是被稱讚「好棒」而已,而是被看見「我用心做了」。


ree

結語|黏土會乾掉,但孩子的成長會一直留著


有人問我們:「黏土課的重要性是什麼?」

我們從來不會用太大的理論來回答。

因為我們看見孩子在這裡:

✔ 學會勇敢

✔ 學會專注

✔ 學會解決問題

✔ 學會用英文表達自己

✔ 最重要的,學會相信自己的手


ree

黏土會乾、作品會帶回家,但孩子在過程裡練習到的能力,會慢慢留在心裡。

如果說每一堂課都是一扇門,那黏土課就是那扇讓孩子願意「自己把門推開」、走進世界、摸索、跌倒、站起來、再試一次的門。

而我們很榮幸,能陪孩子一起捏出他成長路上的每一小步。


外師全美語室內黏土課報名連結 >>>> 點此


🌟 想讓孩子玩中學,體驗最有趣的全美語活動嗎?

📲 立即關注我們,獲取最新活動資訊!


🔹 IG|📷 @mef.assn


💬 有問題嗎?快來 LINE 私訊我們!

👉 點擊加入:[📩 LINE 客服]



 
 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