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外師全美語室內課】出趣玩手作課日記 x 那些藏在小手指縫裡的專注與驕傲
- 出趣玩英文

- 11月19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每次上手作課前,教室總會比平常更早變得熱鬧。桌上排滿彩色紙張、緞帶、木板、黏土,空氣裡帶著一點膠水味,孩子們一走進來,眼睛就亮了。
「老師,我們今天要做什麼?」這句話大概是手作課的固定開場儀式。
但真正的故事,總是在孩子動手的那一刻開始。

那一雙握不太穩剪刀的小手
我們記得有個小男孩,第一次來時連剪刀都不太敢握。剪到一半,他突然停下來,皺著眉頭說:
「老師,我剪不好。」
外師蹲下來,把手放在他的手背上說:“It’s okay. Let’s try together.”
兩雙手慢慢沿著線剪下去。那一刻孩子的手微微發抖,但眼神慢慢變得專注。
等他剪完後,抬起頭說的第一句話是:
「老師,我真的做到了耶。」
那不是完成作品的喜悅,是一種「原來我也可以」的發現。
手作課的魔法,就是能讓孩子在看似微小的動作裡,找到一份難得的勇氣。

安靜,也是一種幸福的聲音
手作課有時比英文課還安靜。孩子們低著頭,聚精會神地把顏料塗在木片上、把緞帶繞過紙筒、把黏土搓成一顆顆小球。
一旁的外師問:
“What color do you want next?”“I want yellow… and maybe some blue.”
孩子邊想邊說,每一句英文都是自然地從注意力裡流出來。
我們常說,手作課不是教英文的課,但也是最容易讓孩子「真的用英文」的課。
因為當一個孩子正努力完成一件事,語言就會變成他手邊最自然的工具。

合作完成的作品,更能放大孩子的心
有一次的課程,我們做的是「小小城市模型」。
孩子們被分成幾組:有人負責房子、有人做馬路、有人做小小的樹木。
一開始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,但做到一半,有人突然說:
「欸,你的路跟我的樹會撞到欸。」「那…我們把路轉一點好了?」
於是孩子們開始討論、試、重新黏、再調整。
外師在旁邊引導:
“How can we fix this together?”

那一組最後做出全班最完整的一座城市。作品被擺上桌時,孩子們像是完成了一項巨大的工程。
其中一個小女孩對外師說:
“We made it… together.”
那句話比城市模型更美。
因為手作不是藝術課,它是一堂學習「合作、協調、解決問題」的課。

孩子最驕傲的瞬間,往往是家長看見的那一秒
每次手作課結束,孩子們捧著作品往門口走。有些人小跑步,有些人忍不住想先跟同學分享。但最期待的,是把作品交到爸媽手裡的那一刻。
「媽咪你看,我自己做的!」「爸爸我今天做了一隻恐龍!」「這個是可以放在我們家的!」
家長們接過作品時的驚訝、驕傲、想拍照的心情,就像為孩子點亮一盞燈—那盞燈會讓孩子在下一次課程,更願意嘗試、更願意自己動手。
我們常說,作品會帶回家,但成長會留在孩子身上。

為什麼我們一直堅持「手作課」?
因為孩子在這裡學到的,遠比一個完成的作品還多:
● 專注 —— 他們會盯著一條線剪好幾次
● 耐心 —— 黏土裂開時,他們會學著再補一次
● 合作 —— 彼此幫忙時,他們看見「我們」的力量
● 表達 —— 想告訴外師自己要什麼顏色,就會試著說英文
● 自信 —— 做完作品的笑容,是任何課本都給不了的
每一次手作課,都像是一場小小的成長練習。
孩子把「會動的手指」變成「會動的腦袋」,把「小作品」變成「大能力」。

結語|作品會放在桌上,但成長會放在心裡
有人問我們:「手作課真的有必要嗎?」
我們總是微笑。
因為只有我們看過孩子從「不敢」到「敢」、從「不會」到「會」、從「我做不好」到「老師你看我做到了」的瞬間。
那不是一堂課,而是一個孩子心裡慢慢長大的過程。
外師全美語室內手作課報名連結>>>>點此
🌟 想讓孩子玩中學,體驗最有趣的全美語活動嗎?
📲 立即關注我們,獲取最新活動資訊!
🔹 IG|📷 @mef.assn
🔹 FB|👍 出趣玩英文教育協會
💬 有問題嗎?快來 LINE 私訊我們!
👉 點擊加入:[📩 LINE 客服]


